晓渡黄河
是日出河口,超然益耳目。
久不见东流,寒光夺晨旭。
其声烂不收,澒洞若犄角。
我心际无外,幻想九丁凿。
自天而下之,中凡几万曲。
一气所簸扬,何须辨清浊。
古来大圣人,疏排绝梱束。
孔德斯为容,控搏乃相触。
海上有神仙,周天无可欲。
无欲斯无为,无为化自足。
久不见东流,寒光夺晨旭。
其声烂不收,澒洞若犄角。
我心际无外,幻想九丁凿。
自天而下之,中凡几万曲。
一气所簸扬,何须辨清浊。
古来大圣人,疏排绝梱束。
孔德斯为容,控搏乃相触。
海上有神仙,周天无可欲。
无欲斯无为,无为化自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清晨渡过黄河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壮阔的自然景象引发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开篇写清晨从黄河口出发,久违的东流河水在晨光中泛着寒光,水声轰鸣如野兽角斗般震撼。这里用"寒光夺晨旭"的对比,突显黄河之水的磅礴气势。
接着诗人展开想象:黄河之水仿佛是天神派九丁力士凿开山岳倾泻而下,在曲折奔流中形成千万道弯。浑浊的河水被自然之力簸扬翻腾,根本分不清清浊——这里暗喻世间万物的混沌状态。
后半部分转入哲理思考:古代圣贤就像疏导黄河一样,用仁德化解世间的束缚。诗人认为真正的包容("孔德斯为容")需要智慧把控,就像驾驭黄河激流。最后以道家思想作结:像海上仙人那样清心寡欲,顺应自然,就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全诗最精彩的是将黄河的物理特性(浑浊奔流)与人生哲理(包容混沌)自然结合,用"水德"比喻"仁德",最终升华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由实景到哲思的层层递进,展现了传统文人"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