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二首)
东风拆群植,淡荡吹芳辰。
鸟鸣声已和,得气先于人。
况我圣明父,奉天弘至仁。
遂令六合里,万物皆生春。
朝回坐斋阁,怡然乐吾真。
诗章学古雅,琴调多清新。
缅怀古哲王,宝贤安国民。
予才虽未逮,有志当期伸。
鸟鸣声已和,得气先于人。
况我圣明父,奉天弘至仁。
遂令六合里,万物皆生春。
朝回坐斋阁,怡然乐吾真。
诗章学古雅,琴调多清新。
缅怀古哲王,宝贤安国民。
予才虽未逮,有志当期伸。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个人的志向。
开篇用"东风拆群植"这样生动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春风吹开万物、草木萌发的画面。鸟儿的欢快鸣叫比人类更早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暗示自然界的生机总是先于人类觉醒。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由自然转向社会。他将当时的皇帝比作"圣明父",认为皇帝秉承天意施行仁政,使得天下万物都沐浴在春天的温暖中。这里用"六合"代指天下,用"生春"比喻政治清明带来的繁荣景象。
后半部分写诗人自己的日常生活:下朝后在书房弹琴写诗,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但他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追慕古代贤明君主重视人才、安定国家的做法。最后谦虚地表示自己虽然才能有限,但依然怀有远大抱负,期待有朝一日能施展才华。
全诗巧妙地将自然春色与政治理想相结合,语言清新自然。诗人通过对春日景象的赞美,委婉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颂扬,同时展现了一个传统文人的精神追求:既享受闲适生活,又不忘家国责任。最后两句尤其能引起共鸣——承认自身局限却不放弃理想,这种坦诚而积极的态度至今仍能打动人心。
朱高煦
朱高煦(xù)(1380年-1426年),明成祖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徐皇后所生。朱高煦最初被封为高阳郡王,后随父亲起兵靖难,累立战功。成祖即位后,封为汉王,藩国云南。他却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多次谋取太子之位,纵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舆器物。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强令就藩乐安州,但仍不悔改。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继位,朱高煦起兵造反,却在宣宗亲征后投降,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后与诸子相继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