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于1965年除夕夜,通过诗人独自饮酒的场景,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与无奈。
开头两句写诗人放下书本、独自喝酒守岁的场景。"憔悴"二字暗示诗人精神上的疲惫,"送穷"既指辞旧迎新的传统,也暗含想摆脱困境的愿望。
三四句用对比手法:前句说人不得不向现实低头("输身迎冷暖"),后句提出不如超脱世俗纷争("放眼看鸡虫"),这里的"鸡虫"比喻生活中的琐碎争斗。
五六句借用历史典故:阳五是有才却卖不出文章的古文人,嗣宗是怀才不遇的魏晋名士。诗人借此表达对当时知识分子处境的感慨——有才华的人难以施展抱负。
最后两句用"坚白"(古代哲学辩论话题)比喻现实中的是非争论,表示这些争论其实没有绝对答案。诗人选择像愚公一样坚持自己的道路,哪怕被所谓的"聪明人"嘲笑。
全诗通过除夕夜的特殊时刻,展现了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坚守与困惑。诗人用饮酒、典故等意象,既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也显示了一种超然的态度——即便不被理解,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这种在困境中保持精神独立的态度,正是诗歌最打动人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