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李陵台
平沙北流水,青山在其上。李陵思乡台,驻马一西向。
草根含馀凄,峰尖入寒望。俚言虽莫稽,陈迹尚可访。
想其深入初,步卒亦材壮。手张天子威,气夺名王帐。
覆车陷囚虏,此志乃大妄。一为情爱牵,皇恤身名丧。
缕缕中郎书,挽使同跌踼。安知臣节恭,之死不易谅。
河梁执别处,出语谩惆怅。家声故燀赫,三世汉飞将。
兵法有死生,人运迭休旺。忠回在信史,岂没功罪状。
马迁当腐刑,强欲雪其谤。土思岂能无,层云塞亭障。
千年麒麟图,吾将执玄鬯。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汉代名将李陵的故事,用通俗的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1. 场景描写 开头描绘了一幅边塞风光:平坦的沙漠旁河水北流,远处是连绵的青山。诗人骑马来到李陵曾经遥望故乡的高台,驻足向西(故乡方向)眺望。野草带着露水显得凄凉,山峰尖耸透着寒意。这些景物烘托出苍凉孤独的氛围。
2. 李陵的悲剧 诗人回顾李陵的故事:他本是精锐部队的将领,带着皇帝的威名出征,一度让匈奴畏惧。但最终兵败被俘,理想破灭。关键转折点在于他因情感牵绊(可能指对士兵或家族的责任),选择了投降,导致名节尽毁。后来汉武帝派使者劝他回国,他却因种种顾虑拒绝,彻底背负叛将骂名。
3. 争议与反思 诗人提出矛盾点:李陵出身名将世家(祖父是飞将军李广),本该誓死效忠,但他投降的选择让家族蒙羞。这里探讨了军人面对绝境时的两难——是坚持气节赴死,还是保全性命但背负骂名?诗人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李陵辩护(因此遭宫刑),可能过于感情用事。
4. 历史回声 结尾升华主题:千年过去,李陵像麒麟图一样成为传奇。诗人想用祭酒(玄鬯)敬奉这段历史,暗示对李陵的复杂评价——他的思乡之情可以理解,但变节行为终究难以洗白。
核心魅力 这首诗没有简单批判或同情李陵,而是通过苍凉的景物、矛盾的心理和历史的纵深,让读者感受到:在战争与忠诚的命题下,个体的挣扎和时代的无奈。就像现代人面对职场或道德困境时的选择一样,李陵的故事引发我们对"原则与生存""集体与个人"的永恒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