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其二
一树初黄柳。
到天涯、一番展卷,一番回首。
纸上鸥波曾照影,绿鬓丝丝都丑。
算不是江南载酒。
错把晓风残月句,向旗亭、唱破双鬟口。
侬自作,自承受。
当年坐雨篷腰漏。
费工夫结成愁伴,与镫相守。
我辈狂踪无着处,两字才名依旧。
要归享荒山敝帚。
今日披图田怅惘,许多时、面为观河皱。
只少个,画中友。
到天涯、一番展卷,一番回首。
纸上鸥波曾照影,绿鬓丝丝都丑。
算不是江南载酒。
错把晓风残月句,向旗亭、唱破双鬟口。
侬自作,自承受。
当年坐雨篷腰漏。
费工夫结成愁伴,与镫相守。
我辈狂踪无着处,两字才名依旧。
要归享荒山敝帚。
今日披图田怅惘,许多时、面为观河皱。
只少个,画中友。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文人对自己漂泊人生的感慨,用非常生动的画面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怀旧。
上片开头用"一树初黄柳"点明秋天,暗示时光流逝。作者说自己走遍天涯,每次翻开书卷(展卷)都会想起往事(回首)。他提到纸上画的鸥鸟和水波曾经映照过自己的影子,但现在连画中年轻的自己(绿鬓)都显得苍老难看。这里用"丑"字很直白,表达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无奈。
接着他说自己不像江南文人那样可以悠闲地饮酒赋诗,却错误地把描写离愁的"晓风残月"这类诗句,在酒馆(旗亭)里让歌女反复吟唱。最后两句"侬自作,自承受"用口语化的表达,意思是这些都是我自己选择的,后果也只能自己承担。
下片回忆当年在漏雨的船篷下苦读,与孤灯为伴的寂寞岁月。他说像我们这样狂放不羁的人找不到归宿,只剩下"才名"这两个字还算存在。想要回到故乡享受清贫的生活(荒山敝帚),但看着眼前的画卷又感到惆怅。
结尾特别打动人:他说自己这些年来因为看黄河水而愁得满脸皱纹(观河皱),现在唯一缺少的,就是画中能陪伴自己的朋友。最后"画中友"三个字点明全词主旨——道尽文人漂泊在外、知音难觅的孤独。
整首词用日常语言写深刻感受,比如把忧愁比作"结成愁伴",把才名说成"两字",把回乡说成"归享荒山敝帚",既形象又带着自嘲。通过今昔对比,展现了一个有才华却不得志的文人对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