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清溪兰若(兼隐者旧居)

西看叠嶂几千重,秀色孤标此一峰。
丹灶久闲荒宿草,碧溪深处有潜龙。
灵仙已去空岩室(一作穴),到客唯闻古寺钟。
远对白云幽隐在,年年(一作年时)不离旧杉松。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幽谷的隐逸画卷,充满仙气与寂寥感。

开头两句像用无人机航拍:向西望去,层层山峦像千层糕一样叠在一起,而其中最秀美挺拔的就是眼前这座主峰。这里用"孤标"二字,既写山峰的独特姿态,又暗喻隐士孤高的品格。

中间四句带我们走进山中遗迹:炼丹炉早已闲置,长满荒草;深溪中仿佛藏着蛟龙(暗指此处灵气未散)。仙人离去后,只留下空荡荡的岩洞,来访者只能听到古寺钟声在回荡。这些意象构成时光胶囊——丹灶、潜龙、空岩都是修仙的痕迹,古寺钟声则是现存的唯一声响,形成强烈的今昔对比。

最后两句像定格的电影镜头:白云年复一年环绕着老杉松,就像隐士始终不离旧居。这里白云、青松既是实景,又是隐士精神的象征,传递出坚守本心的禅意。

全诗妙在"看景见人":虽然通篇写景,但荒废的丹灶、空岩暗示隐士踪迹,古寺钟声传递修行气息,最后的白云青松更是直接勾勒出隐士形象。诗人用山水画的手法,把修仙传说、隐士情怀和自然景观完美融合,让读者在静谧山水间感受到超越时空的隐逸精神。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