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苏子由咏李伯时所藏韩干马
天闲不遇头亦垂,真姓本不求青丝。
由来奇骨类奇士,立见俱似囊中锥。
凤头初踏葱岭至,绣膊东由青海驰。
春风宛转白玉镫,晚日照耀黄金羁。
李侯对此意匠发,造物真比毫端奇。
方歅之相岂可拟,颠倒未免雄称雌。
翰林相继写高韵,何止羊何共和之。
玉花照夜古称美,颜色乃是论其皮。
固知神骏不易写,心与道合方能知。
文章书画固一理,不见摩诘前身应画师(宋孙绍远《声画集》)。
由来奇骨类奇士,立见俱似囊中锥。
凤头初踏葱岭至,绣膊东由青海驰。
春风宛转白玉镫,晚日照耀黄金羁。
李侯对此意匠发,造物真比毫端奇。
方歅之相岂可拟,颠倒未免雄称雌。
翰林相继写高韵,何止羊何共和之。
玉花照夜古称美,颜色乃是论其皮。
固知神骏不易写,心与道合方能知。
文章书画固一理,不见摩诘前身应画师(宋孙绍远《声画集》)。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对一幅韩干画的骏马图的赞美。全诗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画中马的神韵和画家的高超技艺。
诗的开头说,这匹马即使没有遇到伯乐(天闲指皇家马厩,暗指赏识人才的地方),也不会低头丧气,因为它天生不凡("真姓"指天生的品质),不需要靠外表("青丝"指马鬃)来证明自己。接着用"奇骨类奇士"的比喻,说这匹马的骨骼奇特就像杰出的人才,只要一出现就能像口袋里的锥子一样脱颖而出。
中间部分用华丽的意象描绘马的神态:它昂首阔步仿佛刚从葱岭(古代西域地名)踏云而来,身披锦绣仿佛从青海奔驰而至。春风中马镫如玉般闪耀,夕阳下马笼头金光灿灿。画家李伯时(李侯)看到这样的景象灵感迸发,用画笔再现的骏马比真实的造物还要神奇。
后段通过对比强调这幅画的独特价值:即使是古代相马专家方歅(相传是伯乐的老师)也难辨雌雄,说明画得惟妙惟肖。诗人自己和友人(翰林)相继题诗赞美,这种艺术共鸣超越了普通的唱和。最后点明艺术真谛:好画不在于表面颜色("论其皮"),而在于捕捉神韵;真正的艺术创作需要心灵与道相合,就像王维(摩诘)既是诗人又是画师一样,文章书画的本质是相通的。
全诗通过赞马实则赞人,既夸赞了韩干的画技,也表达了艺术创作的真谛——真正的杰作需要超越形似,传达神韵,而这需要艺术家全身心的投入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