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其三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译文及注释

(biàn)水东流虎眼文,清淮(huái)晓色鸭头春。
汴水往东流去,河水泛着很细的水波纹,清清的淮河早晨显出鸭头绿的春色。
汴水:起于今河南省荥阳县,东流经安徽,至江苏入淮河。虎眼文:文通纹。形容水波纹很细。鸭头春:唐时称一种颜色为鸭头绿,这里形容春水之色。此诗言及汴水、清淮,刘禹锡曾于长庆年间任和州刺史,和州北临淮河流域。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您看渡口流水淘沙的地方,渡过了人世间多少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汴水往东流去,河水泛着很细的水波纹,清清的淮河早晨显出鸭头绿的春色。
您看渡口流水淘沙的地方,渡过了人世间多少人。

注释
汴水:起于今河南省荥阳县,东流经安徽,至江苏入淮河。虎眼文:文通纹。形容水波纹很细。
鸭头春:唐时称一种颜色为鸭头绿,这里形容春水之色。此诗言及汴水、清淮,刘禹锡曾于长庆年间任和州刺史,和州北临淮河流域。

创作背景

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与《竹枝词》相比,此组诗中民歌情味减少,文人气息增多。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浪淘沙·其三》用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汴河与淮河交汇处的春日晨景,同时暗含对人生变迁的思考。

前两句写景:汴河水向东流淌,水面泛起虎眼般的波纹;清晨的淮河泛着鸭头绿的春意。这里用"虎眼文"形容水波的光泽,用"鸭头春"比喻水色如小鸭头部嫩绿的绒毛,充满早春气息。两个比喻既新颖又贴切,让静态的河水顿时鲜活起来。

后两句转入感悟:你看那渡口淘沙的地方,已经渡过了世间多少人啊!诗人从渡口这个特殊的场所,联想到人生如同流水,一代代人就像河沙般被时光冲刷而过。"渡却"二字用得巧妙,既指实际的摆渡,又暗喻时间对生命的承载。

全诗的精妙在于:表面写春日河景,实则通过渡口这个见证无数人来往的地点,引发对生命流转的感慨。没有直接说理,而是让流水、渡口这些意象自然引发读者的思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种将深刻哲理融入日常景物的写法,正是唐诗的魅力所在。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