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二赋堂》用生动的历史典故和自然景象,表达了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上联提到赤壁之战,用“一炬火”指代周瑜火烧赤壁的壮举,但作者更欣赏的是曹操“酾酒临江”(临江饮酒赋诗)的豪情。这里暗含对比:战争胜负如过眼云烟,而文人雅士的洒脱气度更值得追忆。后句“风便已教公瑾借”化用“借东风”典故,暗示机遇(东风)成就了周瑜,但机遇终究是外因。
下联转到苏轼的《赤壁赋》,用“两篇赋”指代苏轼兄弟的同题佳作。苏轼笔下“惊涛拍岸”的壮丽景色,却因兄弟分隔(子由未同游)而显得遗憾。这里既赞美了苏轼的文采,也暗叹人生中美好事物常难圆满——即便同题作文,兄弟也无法共享同一片江景。
全诗核心在于:历史的刀光剑影终会淡去,而文人情怀(如曹操的豪饮、苏轼的赋文)和人间真情(如兄弟羁绊)才是更永恒的主题。语言上巧妙融合典故与写景,让读者在历史与自然的交织中感受到深沉的怅惘之美。
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