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大军渡淮

挟策南游已十年,梦魂几度拜幽燕。
王师近报清淮甸,羽檄今当到海壖。
妖气苍茫空独恨,生民憔悴竟谁怜。
庙堂早定匡时策,我亦归耕栗里田。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漂泊十年后,听闻朝廷军队收复淮河地区的复杂心情。

前四句像日记一样记录事实:作者在南方游历十年,心里一直惦记着北方故乡(幽燕)。最近听说朝廷军队清扫了淮河一带,紧急军报应该已经传到海边了。这里"羽檄"指加急军报,"海壖"指海边防区,说明战事波及范围很广。

后四句转向抒情:面对战乱后的荒凉景象(妖气苍茫),作者既痛恨敌人入侵,又心疼百姓受苦。"生民憔悴竟谁怜"这句特别打动人,老百姓面黄肌瘦的样子,到底有谁来关心呢?最后两句看似矛盾——既然希望朝廷早日平定乱世,为什么自己却想回乡下种田?其实正反映了读书人的无奈:既关心国家大事,又对现实无力改变,只能选择归隐。

全诗最精彩的是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作者用"我亦"这个说法,暗示自己和所有百姓一样,都是被战乱影响的普通人。这种接地气的表达,让高高在上的国家大事有了普通人的温度。诗中"梦魂几度""空独恨"这些词,生动展现了普通人面对战争时那种牵挂、心痛又无助的真实感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