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澳青青水一湾

渭川千亩入秦关,淇澳青青水一湾。
两地高风来拱向,中间突兀太行山。

译文及注释

(wèi)川千亩入秦关,淇澳(yù)青青水一湾。
渭川、淇澳:中国古代著名的产竹基地。淇澳,本作“淇奥”。淇水弯曲处。秦关:原指秦地关塞。此指关中地区。

两地高风来拱向,中间突兀(wù)太行山。
两地:指渭川和淇澳。高风:高尚的风操。突兀:高耸的。

注释

题注:题目为本网站收录者所加。
渭川、淇澳(奥):中国古代著名的产竹基地。淇澳,本作“淇奥”。淇水弯曲处。典出《诗·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毛传:“奥,隈也。”
秦关:原指秦地关塞。此指关中地区。
两地:指渭川和淇澳。
高风:高尚的风操。以竹起兴歌颂卫武公的《诗·卫风·淇奥》之后,虚心有节的竹子也被称为“君子”。
拱向句:当指两地的君子竹隔着高耸的太行山脉遥遥相向。突兀,tūwù,高耸的。

题解

写秦关内的渭川与(关外的)淇澳两地有着高尚风操的君子竹茁壮翠美,隔着高耸的太行山脉遥相呼应。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又秀美的山水画卷,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展现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美。

前两句通过地理空间的对比拉开画面:首句"渭川千亩入秦关"用陕西渭河流域千亩良田的辽阔,衬托出关中平原的富庶;第二句"淇澳青青水一湾"突然切换到河南淇河岸边的一湾碧水,两个不同特色的美景通过"青青"的草木色彩形成视觉关联。

后两句将地理特征人格化:第三句"两地高风来拱向"把渭川和淇澳比作两位德行高尚的君子,它们的美景如同君子之风相互呼应;最后"中间突兀太行山"用巍峨的太行山作为两地之间的天然屏障,既制造了视觉上的雄伟感,又暗喻着高尚品格需要历经险阻才能达成。

全诗的精妙在于:通过"千亩良田"与"一湾碧水"的大小对比,"青青"草木与"突兀"高山的刚柔并济,以及将山水人格化的手法,展现了北方山河的壮美与文人理想中君子品格的融合。太行山作为阻隔却又连接两地的意象,尤其耐人寻味。

郑燮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