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云顶寺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壮阔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前两句写登山的过程。"拂云绝顶"形容山势极高,仿佛能触摸到云彩;"俯金渊"是说从山顶俯瞰,下方的深渊在阳光下泛着金光。诗人一路攀登,终于到达群山之巅,展现出一种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
中间四句写山顶的景色和引发的思考。山顶有一尊佛像,仿佛一直守护着这片土地;周围是高大的松树,几乎要触及天空。这里"枯楠"(干枯的楠木)和"断石"(断裂的岩石)都被赋予了生命力,暗示即使看似衰败的事物也蕴含着生机,而坚硬的岩石历经岁月依然稳固。这些意象透露出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感悟。
最后两句转向现实关怀。"大士"指观音菩萨,"毫光"是佛光,诗人希望能借助佛法的力量消除世间的战乱("烽烟")。这里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间疾苦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祈求和平的愿望。
全诗通过登高望远的经历,将自然景观、佛法哲理和现实关怀融为一体。既展现了山川的雄伟,又寄托了对生命力的赞叹和对和平的向往,语言大气磅礴又饱含深情。
袁说友
(1140—1204)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