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图(一作林之奇诗)
冥冥一叶轻,不知水与天。
独于颢气中,仰见素璧圆。
超然狂道士,起视清夜阑。
自拈白玉笛,吹此江月寒。
想当万籁息,逸响流空烟。
我从江海来,形留意先还。
何当买渔篷,追此水墨仙(以上宋吕祖谦《宋文鉴》卷二○)。
独于颢气中,仰见素璧圆。
超然狂道士,起视清夜阑。
自拈白玉笛,吹此江月寒。
想当万籁息,逸响流空烟。
我从江海来,形留意先还。
何当买渔篷,追此水墨仙(以上宋吕祖谦《宋文鉴》卷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超然物外的道士在江边赏月的画面,充满了空灵、宁静的意境。
开头四句写景:夜色中一叶小舟轻盈漂浮,分不清水和天的界限。道士独自站在朦胧的雾气中,抬头看见一轮皎洁的明月。这里用"冥冥"和"颢气"营造出朦胧神秘的氛围,"素璧圆"的比喻让月亮显得格外纯净。
中间六句写人:道士在清夜将尽时醒来,随手拿起白玉笛,吹奏起带着寒意的江月之曲。想象中,当万物寂静时,这飘逸的笛声在夜空中流转。诗人通过"狂道士"的形象,展现了一种不拘世俗、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白玉笛与江月相映成趣,笛声与夜色交融,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最后四句抒情:诗人说自己从远方归来,身体虽在但心已先回。表达了向往道士那样逍遥生活的愿望——希望能买条渔船,追随这个如水墨画般飘逸的仙人。这里的"水墨仙"既指道士,也暗喻整首诗如一幅水墨画般淡雅。
全诗最大的魅力在于将视觉(江月)、听觉(笛声)和心境(超脱)完美融合,用简练的语言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诗人通过对道士的描写,寄托了自己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远离尘嚣的闲适与洒脱。
崔鶠
崔鶠(yǎn),元佑进士,任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司户参军、筠州(今江西高安)推官。宣和六年(1124)起用为宁化军(治所在今山西静乐北宁化)通判,召为殿中侍御史。宋钦宗即位,以谏官召用,上书论蔡京之奸时,曾论及当时的文禁:“若苏轼、黄庭坚之文章,范镇、沈括之杂说,悉以严刑重赏,禁其收藏。其苛锢多士,亦已密矣。”而此时北宋垂亡矣。他深知局势难以挽回,“每叹天下事不可为”(吕本中《师友杂志》),不久得挛疾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