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五十岁时回忆童年学习经历的感慨之作,语言朴实却充满温情。
开头"五十忽已及"用突然的语气,表现人到中旬对时光飞逝的惊讶。接着回忆十岁开始读《左传》,读完又学《尚书》《诗经》的启蒙时光。"琅琅读书声"这个画面特别生动,我们仿佛能听见孩童清脆的读书声,看见父亲在一旁欣慰夸奖的模样。
"日夕课试律"四句写得更具体:每天早晚练习写诗,刚开始只能写四韵(八句)的短诗。这里"解为"二字用得巧妙,把孩童初学作诗时那种似懂非懂的状态写活了。
最后四句最有趣:因为留着童发(蓄发),被同伴们戏称为"小和尚"(沙弥)。如今真的成了鬓发斑白的老人,当年的外号竟成了预言。这个从"沙弥"到"霜鬓"的对照,既幽默又带着淡淡感伤,把岁月带来的变化写得举重若轻。
全诗就像翻看老照片:清晰的读书场景、父亲的赞许、同伴的玩笑,这些记忆碎片在五十年后依然鲜活。作者没有刻意煽情,只是平静地陈列这些生活片段,反而让时光流逝的感慨更加真切动人。我们读着读着,也会想起自己童年的某个瞬间,这就是好诗的魅力——它写的是诗人的记忆,唤醒的却是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