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了一个沉重话题:四川这片土地自古以来总是倒霉,和平来得最晚,战乱来得最早。
前两句直接点题——四川(蜀川)就像个苦命人,每次天下大乱它先遭殃,等天下太平了它却最后一个享福。"异端血染芙蓉郭"说的是清朝镇压白莲教起义时,成都(芙蓉城)血流成河;"同志军兴亥子年"指1911年(辛亥年)保路运动中老百姓武装反抗。
中间两句特别犀利:把朝廷权贵比作"吃饱等死的矮子"(侏儒),把百姓内斗比作"锅里煮豆子"(曹植"煮豆燃豆萁"的典故)。意思是当官的只顾自己享福,老百姓却在内斗中受苦。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自嘲:读书人想不出救国办法,只能一边迷信和尚道士(缁黄),一边空谈圣贤道理。这种无奈恰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困境——明明看清了社会问题,却找不到解决办法。
全诗像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三个残酷现实:老百姓总最先遭殃、当官的从不干人事、读书人空有热血却无能为力。这种直白辛辣的批判,在今天看来依然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