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章季思惠镜屏
客从东南西,遗我古镜屏。
圆明绝点滓,表里无遁形。
云是旧太守,思之我为铭。
吾惛不能进,何敢陈诸庭。
我闻生民初,五常具函灵。
器质欠推广,物欲加凋零。
眉睫近莫睹,稍远何能听。
君子抱明德,止善湛中扃。
静如昼有夜,动若渭流泾。
坐令方寸地,目睫何晶荧。
上天方于昭,皎彼垂日星。
五官属宰制,万化随指令。
留之千百载,犹足存典刑。
余心岂昧此,一念存芳馨。
在昔圣敬主,丹书刻方棂。
近者摩镜帖,字字炳丹青。
夫君往教意,大寐如得醒。
置之敬义堂,与世犹说铃(同上书页一五一七)。
圆明绝点滓,表里无遁形。
云是旧太守,思之我为铭。
吾惛不能进,何敢陈诸庭。
我闻生民初,五常具函灵。
器质欠推广,物欲加凋零。
眉睫近莫睹,稍远何能听。
君子抱明德,止善湛中扃。
静如昼有夜,动若渭流泾。
坐令方寸地,目睫何晶荧。
上天方于昭,皎彼垂日星。
五官属宰制,万化随指令。
留之千百载,犹足存典刑。
余心岂昧此,一念存芳馨。
在昔圣敬主,丹书刻方棂。
近者摩镜帖,字字炳丹青。
夫君往教意,大寐如得醒。
置之敬义堂,与世犹说铃(同上书页一五一七)。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朋友送了一面古镜屏风给作者,引发了他对人生和道德的思考。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镜子的象征意义 朋友送的这面古镜非常特别——通体透亮没有瑕疵,里外都照得清清楚楚。这就像一面"照妖镜",不仅能照出外表,还能照见内心。作者用这个镜子比喻人应该保持的品格:光明磊落,表里如一。
2. 对现实的反思 作者感叹现代人(宋代)道德滑坡:人的本性本来是善良的(五常具函灵),但被物质欲望腐蚀了。就像近视眼连眼前的睫毛都看不清,更别说看远方的景物了。这里用日常的生活现象,生动地批评了人们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道德的问题。
3. 君子的修养之道 诗中提出真正的君子应该:内心保持光明品德(明德),像泾渭分明的河水一样是非分明。只要内心澄明,哪怕方寸之地(指很小的空间)也能看得透彻。最后作者把镜子放在"敬义堂",表示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敬畏心和正义感。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日常物品(镜子)讲深刻道理,容易引起共鸣 - 对比手法鲜明(古镜的明亮vs现实的浑浊) - 语言形象生动,比如用"近视看不清睫毛"比喻目光短浅 - 传递了积极价值观:无论外界如何,都要守护内心的光明
简单说,这就是一首"透过镜子看人生"的诗,告诉我们:做人要光明正大,少些功利心,多些自省精神。就像每天照镜子整理外表一样,也要经常反省自己的内心。
王遂
王遂,字去非,一字颖叔,枢密副使王韶之玄孙,后为镇江府金坛人,宋代名臣。 嘉泰二年进士,调富阳主簿,历官差干办诸司审计司。绍定三年,知邵武军兼福建招捕司参议官。后任工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