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
关山月,关山月,山月高高漏未歇。
城头一夜戍角鸣,大帅平明大纛行,寒沙万里晓光白,斥堠千山烽火青。
昨从都尉下三山,复逐轻车出汉关。
三边积雪埋头白,五夜胡风彻甲寒。
月色营前凝望久,重窥记自葱岭首。
多情不舍出塞骑,犹为离人照刁斗。
关山月,愿分一半清皎光,为照闺中望月常如此。
塞上征人行未已,醒时惆怅月照席,梦里空迷塞烟紫。
城头一夜戍角鸣,大帅平明大纛行,寒沙万里晓光白,斥堠千山烽火青。
昨从都尉下三山,复逐轻车出汉关。
三边积雪埋头白,五夜胡风彻甲寒。
月色营前凝望久,重窥记自葱岭首。
多情不舍出塞骑,犹为离人照刁斗。
关山月,愿分一半清皎光,为照闺中望月常如此。
塞上征人行未已,醒时惆怅月照席,梦里空迷塞烟紫。
现代解析
这首《关山月》通过边塞月夜的场景,生动展现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与思乡之情。
全诗以"关山月"的重复呼唤开篇,立刻把读者带到荒凉的边塞。月亮高悬山头,更漏声不断,暗示将士们彻夜难眠。接着用"城头戍角""大帅行军"等画面,展现边关的紧张氛围。寒沙万里、烽火连天,更凸显环境的艰苦。
中间部分通过将士们的经历,具体描写边塞的恶劣环境:跟着长官辗转各地,积雪没过头顶,寒风吹透铠甲。他们在营帐前久久望月,这轮明月从葱岭一路跟随,像是不舍他们出征,还特意照亮军营的刁斗(古代军中用具)。
最后诗人发出深情祈愿:希望月光能分一半给家乡,让闺中守望的妻子也能看到同样的月亮。结尾处将士们醒时惆怅、梦里迷茫的状态,生动表现了他们思念家乡又不得不戍边的矛盾心理。
全诗最动人的是对月光的拟人化描写——月亮成了连接边关与家乡的纽带,既见证将士的艰辛,又寄托着他们的思念。这种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完美结合的手法,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真实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