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自然的生活图景,展现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超然物外态度的追求。
首句“种竹五七个,结茅三两间”,诗人描述了自己在一片竹林中,造了一间简陋的小茅屋,透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竹子象征着高洁与坚韧,茅屋则体现了诗人对物质追求的淡泊。
“稍通溪上路,不碍屋头山”,这里的“稍通”和“不碍”说明诗人营造的环境虽有小路通向溪流,但并未妨碍到山景的自然之美。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珍惜,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
“黄叶水去住,白云风往还”,这两句通过描绘自然界的动态景象,进一步强化了与自然共生的理念。黄叶在水中漂浮,暗示着事物的无常;白云随风飘移,表现出自由与随性的精神。诗人借此表达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生涯只此是,道者少机关”,最后一句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诗人认为自己生活简单,无所谓名利追求,这种生活方式对于追求道义的人而言,是最适合不过的。这里的“道者”可以理解为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超脱的人,而“少机关”则意味着减少世俗的机巧和算计,过一种真诚质朴的生活。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朴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意境。
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