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题

初见迎春识春新,欲插迎春惊春半。
朱门深锁不知春,苒苒年光暗中换。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悄然流逝的感慨,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细腻动人。

前两句写发现春天和错过春天的过程:一开始看到迎春花才意识到春天来了("识春新"),正想摘花时却猛然发现春天已过去一半("惊春半")。这里用"迎春"的双关含义(既是花名又指迎接春天),生动表现了人们对季节变化的迟钝反应。

后两句转向更深层的思考:富贵人家大门紧闭("朱门深锁"),完全感受不到春天的气息,而时光就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暗中换")。"苒苒"这个叠词形象地描绘出时间无声流动的状态。

全诗通过"迎春-惊春-不知春"的递进关系,表达了三个层次的人生感悟: 1. 我们常常后知后觉,等意识到美好时光时已错过一半 2. 封闭的生活会让人完全错过感受美好的机会 3. 时间永远在静静流逝,不为任何人停留

诗人用小小的迎春花作为切入点,把对季节的观察升华为对光阴易逝的普遍感慨,这种由小见大的写法让深刻的哲理变得亲切可感。诗中"惊"字用得尤其精妙,准确捕捉到人们突然意识到时间流逝时的错愕感。

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