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先妣郑太夫人
痛哉儿不孝,负母实深,记三十年中曾得几回笑颜开,倚闾终岁,奉檄远方,归省纵有时,草草劳人,忍泪简书催又别;
已矣汝自误,与官奚咎,越七百里外忽传一纸讣音至,尝药未能,奔丧未许,乱离如此甚,哀哀生我,推心墨绖泣何从。
已矣汝自误,与官奚咎,越七百里外忽传一纸讣音至,尝药未能,奔丧未许,乱离如此甚,哀哀生我,推心墨绖泣何从。
现代解析
这首挽诗是一位儿子痛悔未能尽孝的自责之作,情感真挚动人。
上联写儿子对母亲的愧疚。开篇直白地喊出"儿不孝",说自己辜负母亲太深。三十年来很少让母亲露出笑容——母亲常年倚门盼儿归,儿子却因公务远行,即便偶尔回家也是匆匆离别。每次离家时,母亲强忍泪水,儿子则因公务催促不得不走。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古代官员忠孝难两全的困境。
下联写突闻噩耗的悲痛。儿子在七百里外突然收到母亲病逝的消息,既没能亲自侍奉汤药,又因战乱不能回家奔丧。"乱离如此甚"点出这是动荡年代的身不由己。最后"哀哀生我"的哭诉,道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永恒遗憾。
全诗用家常话语道出普世情感:工作与尽孝的矛盾、时代洪流下的个人无奈。最打动人心的,是那些具体的生活画面——母亲倚门守望的模样、离别时强忍的泪水、收到噩耗时的无助,这些细节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作者"树欲静而风不止"的锥心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