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台
咄咄光武台,遥接堂阳城。
当年冯邓辈,竭力相扶撑。
功勋垂竹帛,至今有休名。
世道方隆平,无事谈战征。
儒生思报国,惟在六经明。
敷之为吏治,膏泽遍苍生。
人心永固结,胜是求干城。
王子抱经术,洞悉闾阎情。
弦歌遍四境,村农安凿耕。
方且搜文献,远追先民程。
但愿行君学,何忧潢池惊。
为谢云台将,无劳费经营。
当年冯邓辈,竭力相扶撑。
功勋垂竹帛,至今有休名。
世道方隆平,无事谈战征。
儒生思报国,惟在六经明。
敷之为吏治,膏泽遍苍生。
人心永固结,胜是求干城。
王子抱经术,洞悉闾阎情。
弦歌遍四境,村农安凿耕。
方且搜文献,远追先民程。
但愿行君学,何忧潢池惊。
为谢云台将,无劳费经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对光武台的赞美以及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现代语言分析:
首句“咄咄光武台,遥接堂阳城。” 开篇点明光武台的地理位置,它与堂阳城遥相呼应,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宏伟感。
“当年冯邓辈,竭力相扶撑。” 这里提到了冯衍和邓禹等人,他们在历史上是光武帝刘秀的重要辅佐人物,他们竭尽全力支持和帮助光武帝,帮助他建立汉朝。
“功勋垂竹帛,至今有休名。” 指的是光武帝和他的辅佐大臣们的功绩被记载在竹简上,流传至今,他们的名声也为后人所敬仰。
“世道方隆平,无事谈战征。” 描述了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和平稳定的时期,不再需要频繁的战争。
“儒生思报国,惟在六经明。” 诗中提到,作为儒生,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来报效国家。
“敷之为吏治,膏泽遍苍生。” 说明通过治理国家和政策,可以惠及更多的人,为人民带来福祉。
“人心永固结,胜是求干城。” 强调了民心的团结和稳定,相比依靠武力,更重要的是民心的安定。
“王子抱经术,洞悉闾阎情。” 这里提到王子(王子代表有学问的人)通过学习经术,能够深刻了解和关心民间疾苦。
“弦歌遍四境,村农安凿耕。” 指借助教育和教化,使得村民们得以安心耕作。
“方且搜文献,远追先民程。” 表达了继续搜集文献资料,追寻祖先传统和智慧的决心。
“但愿行君学,何忧潢池惊。” 愿意践行这些学问,就不会担心社会动荡不安。
“为谢云台将,无劳费经营。”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那些将领的感谢,并认为他们无需再费心经营,因为国家已经稳定。
整首诗通过回顾历史,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及通过知识和教育来实现社会稳定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