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重阳节和朋友一起游山的情景,充满了悠然自得的禅意和豁达开朗的胸怀。
前两句说:朋友带着我一路指点山间的寺庙,处处透着清净。趁着重阳佳节,我们偶然兴起就来爬山游玩。这里用"禅关"代指寺庙,用"清"字既形容环境清净,也暗指心境澄明。
三四句用佛教典故:秋色不知不觉染遍了寺庙的树木(祇陀树是佛经中提到的树),我们这些俗人("有漏人"指未脱离烦恼的凡人)却来到这佛门圣地(舍卫城是佛陀传教的地方)。这里用对比手法,既写景又暗含自嘲。
五六句是写景名句:夕阳下白茫茫的野草仿佛与晚霞融为一体,突然转过山角,眼前豁然开朗,青山之外长江壮阔地铺展开来。这两句通过"不知"和"忽放"的转折,把登山时视野突然开阔的惊喜感写得活灵活现。
最后两句最有意思:作者对朋友说"这里的往事就别提了,今天我们来就是这里的主人"。表面看是叫朋友别问寺庙的典故,实际是表达一种洒脱——放下过去,活在当下,此刻与好友同游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主盟"二字特别潇洒,仿佛整座山都是他们的游乐场。
全诗妙在把登山这件小事写得既有禅意又不失生活情趣,特别是最后那种"今天我做主"的豪迈,让整首诗从清幽的山水描写突然变得神采飞扬。诗人用通俗的比喻(比如把视野开阔比作"放大江平")和口语化的结尾("君休问""我辈今来"),让深奥的禅理变得亲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