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词,通过对凤凰的描绘,表达了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和对未来理想的向往。让我们来逐句分析:
首句“翠竹不著花,凤雏长忍饥。”描绘了竹子虽翠绿却不显华,如同初生的凤凰虽然暂时忍饥。这里用竹子象征坚韧不拔的品质,用凤雏象征潜力无穷的未来。
接下来两句“未开丹霄翮,空把碧梧枝。”描绘了凤凰尚未展翅高飞,只能暂时栖息在碧梧之上。这里的“丹霄翮”象征着凤凰的高远志向,“碧梧枝”则代表着当前的境遇和限制。
然后转到“圣人奏云韶,祥凤一来仪。”描绘了当圣人出现,奏起美妙的音乐时,祥瑞的凤凰便会应乐而来。这里以凤凰比喻德才兼备的人才,表达了对贤人的期待和赞美。
接着“文章耀白日,众鸟莫敢窥。”描绘了凤凰的文章照耀着白日,其他鸟儿都不敢与之相提并论。这里用凤凰的文章比喻卓越的文章或品德,突出了其超越凡鸟的高贵品质。
然后“郁抑不自言,凡鸟何由知。”表达了内心的郁闷和无奈,但同时也暗示了普通鸟儿无法了解凤凰的内心世界和远大志向。这里的“郁抑”可以理解为内心的压抑和苦闷。
最后两句“当看九千仞,飞出太平时。”则表达了期待和展望,期盼看到凤凰一飞冲天、展翅高飞的那一天。这里的“九千仞”象征着极高的高度,“太平”则代表着理想的世界或时代。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凤凰的描绘,表达了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和对未来理想的向往。诗中充满了期待、展望和赞美,同时也透露出一些无奈和郁闷。这种情感表达得非常含蓄且富有诗意,让人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世界和对未来的憧憬。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