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舍弟二首
鸿雁离群后,成行忆日存。谁知归故里,只得奠吟魂。
虫蠹书盈箧,人稀草拥门。从兹长恸后,独自奉晨昏。
浮生多夭枉,惟尔最堪悲。同气未归日,慈亲临老时。
旧诗传海峤,新冢枕江湄。遗稚呜呜处,黄昏绕繐帷。
虫蠹书盈箧,人稀草拥门。从兹长恸后,独自奉晨昏。
浮生多夭枉,惟尔最堪悲。同气未归日,慈亲临老时。
旧诗传海峤,新冢枕江湄。遗稚呜呜处,黄昏绕繐帷。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早逝的弟弟而作,字里行间充满手足情深和锥心之痛。
第一首以"鸿雁离群"开篇,用大雁失群的意象比喻弟弟的离去。原本整齐的雁阵如今残缺不全,就像曾经朝夕相处的兄弟如今阴阳两隔。家中堆满被虫蛀的书卷,门前长满荒草,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人去楼空的凄凉。最令人心酸的是"独自奉晨昏",原本兄弟共同侍奉双亲,现在只剩作者一人承担。
第二首直抒胸臆,"浮生多夭枉"道出生命无常的感慨。弟弟的离世之所以最令人悲痛,不仅因为血脉相连,更因他去世时母亲尚在人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诗中提到弟弟的诗作仍在流传,但坟墓已静静躺在江边,这种生与死的对比格外强烈。结尾处幼儿绕着灵帐哭泣的画面,让黄昏更添哀伤。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而是用"虫蛀的书""门前的荒草""孩子的哭声"等生活细节,将抽象的悲痛具象化。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日常生活中的缺失感——书没人读,草没人除,孩子没人哄,这些细微处最见真情。诗人通过个人丧亲之痛,也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亲情的珍贵。
李中
五代南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920-974年在世。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有《碧云集》三卷,今编诗四卷。《郡斋读书志》卷四著录《李中诗》二卷。另《唐才子传校笺》卷十有其简介。《全唐诗》编为四卷。人毕生有志于诗,成痴成魔,勤奋写作,自谓“诗魔”,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佳作。与诗人沈彬、孟宾于、左偃、刘钧、韩熙载、张泊、徐铉友好往来,多有唱酬之作。他还与僧人道侣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庐山东林寺僧人谈诗论句。与庐山道人听琴下棋。反映了当时崇尚佛道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