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

沙塞沈沈夕,山城瑟瑟风。
旅愁纷落木,乡信断飞鸿。
明月谁家好,寒砧到院通。
应知早成服,为寄远从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在边塞军营中思念家乡的士兵形象,通过秋天的典型景物传递深沉的乡愁。

前两句用"沙塞""山城"点明边塞环境,"夕"和"风"带出秋夜寒意,就像电影开场镜头:暮色中的荒漠军营,冷风瑟瑟。中间四句是情感核心:"旅愁"如落叶般纷乱,"乡信"却像断线的风筝收不到;看着明月想着"此刻谁家团圆",远处传来的捣衣声(寒砧)更添孤寂。最后两句揭开谜底:原来他穿着丧服(成服),却还要继续戍边,把悲痛深深埋藏在戎马生涯中。

诗人巧妙运用了"落叶""断鸿""明月""捣衣声"这些经典意象,像拼图般组合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关秋夜图。特别是"寒砧"这个细节,既点明季节(古人秋夜捣衣),又用邻里团聚的日常声响反衬士兵的孤独,比直接说"想家"更有感染力。最后看似平静的"应知"二字,藏着多少不能言说的苦涩——即便家有丧事,军令如山也不能归。这种隐忍的痛楚,比嚎啕大哭更让人揪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