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台(庐陵)

仙人何代飞,空有垂纶所。
危矶枕中泽,形胜犹太古。
奔流怒出峡,众巘欣承宇。
怅望严子陵,山秋紫萝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仙气和历史感的钓鱼台景色,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开头两句"仙人何代飞,空有垂纶所"用疑问句勾起读者好奇:不知是哪个年代的仙人曾在这里垂钓,如今只留下这个钓鱼的地方。这种写法既营造了神秘感,又带出物是人非的感慨。

中间四句生动刻画了钓鱼台的壮观景色:险峻的岩石像枕头一样卧在水中央,地形之胜自古如此。湍急的江水冲出峡谷,周围群山欢快地托举着天空。这里"危矶"、"奔流"、"众巘"等意象组合,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卷。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由景入情。诗人望着这景色,不禁想起东汉隐士严子陵(历史上著名的钓鱼隐士),在秋山之中,紫藤萝间飘着细雨。这个结尾巧妙地把眼前景、历史人物和诗人情感融为一体,让整首诗在壮阔中透着几分惆怅。

全诗最妙处在于:明明是写钓鱼台,却不着重于具体钓鱼场景,而是通过仙人传说、山水气势和历史联想,营造出一个超越时空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自然永恒与人事变迁的对比。诗中"怒出峡"的江水与"欣承宇"的群山形成动静对比,最后的"紫萝雨"又为壮阔画面增添了几分柔美,可见诗人笔法之精妙。

周是修

(1354—1402)明江西泰和人,名德,以字行。少孤力学,洪武末举明经,为霍丘县学训导,建文间为衡王府纪善,留京师,预翰林纂修。好荐士,屡陈国家大计。燕兵入京城,自经于应天府学尊经阁。尝辑古今忠节事为《观感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