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愤四首 其二

巍巍天半禁中楼,塞雁高飞过亦愁。
贾谊岂无书作饵,袁安空有涕长流。
旄星射牖三宫曙,海月随槎万里秋。
传说君王自神武,时时含笑看吴钩。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壮志难酬的文人形象,暗含对朝廷的失望与个人抱负无法施展的愤懑。

前两句用"巍巍高楼"和"塞雁发愁"的对比,暗示皇宫看似威严,却连大雁飞过都感到压抑,暗示朝廷氛围令人窒息。三四句用贾谊和袁安两个历史人物自比——贾谊是怀才不遇的典型,袁安是忧国忧民的忠臣,诗人说自己空有治国良策(书作饵)却无人采纳,只能像袁安一样徒然流泪。

五六句笔锋一转,描写星月交辉的壮阔景象。"旄星"指北斗星,"海月"暗示远行,看似在写景,实则暗喻:虽然朝廷(三宫)表面光鲜,但真正的抱负可能要像乘槎远航一样,去更广阔的天地实现。

最后两句最耐人寻味。表面在夸君王英明神武(吴钩是兵器,代指武力),但"含笑看吴钩"这个细节暴露了问题——君王只热衷武力炫耀,却忽视文治。这种"含笑"的姿态,恰恰与诗人"涕长流"形成尖锐对比,暗讽统治者重武轻文的偏颇。

全诗妙在处处用对比:高楼与愁雁、献策与流泪、宫廷曙光与万里秋月、君王的笑与诗人的泪。通过这些反差,把怀才不遇的苦闷写得既含蓄又深刻,最后两句看似歌颂实则讽刺的手法,更是古代文人表达不满的经典方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