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将军南征的豪迈场景,充满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
前两句写军队出征的场面:战旗像五彩花朵般密集排列,将军重申军令,老兵们认真聆听。这里用"五花"形容军旗招展,"三令"表现军纪严明。
中间四句展现将军的决心:敌人休想在地上建立巢穴,连天上的妖星也不许出现。将军在汉水边与士兵约定胜利后共饮庆功酒,准备在巴丘山刻石记功。这里"醪投汉水"用倒酒入水的典故表达同甘共苦,"石削巴丘"体现建功立业的抱负。
最后两句展望和平景象:战争结束后洗净兵器,草木重获安宁,君山依旧青翠如初。通过战前紧张与战后宁静的对比,突出"止戈为武"的深意。
全诗用"贼窟""妖星"等贬义词强化正义性,通过"密布""重宣"等动词营造紧张感,最后以青山不改收尾,展现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语言刚劲有力又饱含深情,既有战场杀伐之气,又有守护山河的柔情。
张齐贤
张齐贤(942年—1014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后徙居洛阳(今属河南)。北宋名臣。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张齐贤登进士第,先后担任通判、枢密副使、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司空等职,还曾率领边军与契丹作战,颇有战绩。为相前后二十一年,对北宋初期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极大贡献。史称其“四践两府、九居八座,晚岁以三公就第,康宁福寿,时罕其比”。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张齐贤去世,年七十二。追赠司徒,谥号“文定”。有《书录解题》、《洛阳搢绅旧闻记》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