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僧锡杖歌

由来震旦始乾竺,扶老应须栖此杖。
铃铃琅琅妙且奇,撼振一声空谷响。
或时化作飞龙威,长空如水何相持。
有时比翼论端的,方觉玄关显现时。
志悟未通心委曲,鸿濛浑沌同尘俗。
蓦然一悟凌烟霞,觉此觉他方意足。
神眸昭昭众生顾,隐隐微微如法故。
每担日月猢狲藤,簟食由来饱祗树。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僧人的锡杖为线索,用生动的意象和禅意表达修行悟道的过程。我们可以分几个层次来理解:

1. 锡杖的象征意义
开篇说锡杖从印度传到中国(震旦指中国,乾竺指印度),"扶老"二字暗示它不仅是支撑身体的工具,更是精神依靠。后文用"铃铃琅琅"形容其声音清脆,在空谷中回荡,暗喻佛法能唤醒迷途之人。

2. 修行者的挣扎
中间部分用比喻展现修行困境:时而像飞龙腾空却难持久("长空如水何相持"),时而陷入混沌迷茫("鸿濛浑沌同尘俗")。"比翼论端的"指与人辩论佛法,直到某刻突然开悟("蓦然一悟凌烟霞"),才真正理解修行的意义。

3. 悟道后的境界
后段描写悟道者的状态:眼睛明亮能洞察众生("神眸昭昭"),行为低调却暗合佛法("隐隐微微")。最后两句用意象总结——像挑着日月般肩负重任,吃着简单饭菜("簟食")却因精神充实而满足("饱祗树"指菩提树下的觉悟)。

全诗通过锡杖、飞龙、日月等意象,把抽象的修行过程具象化。尤其"凌烟霞""担日月"等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修行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平凡中(如挑担、吃饭)体会超越性的觉悟。语言既有画面感(空谷回响、长空飞龙),又包含哲理(混沌中顿悟、微处见真章),通俗中见深意。

朱元璋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他的缺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