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二十首

乌臼分明棒有眼,这僧直是眼无筋。
假饶打著百千个,切莫将伊挂齿唇。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了一个充满禅意的故事,用两个人物(乌臼和尚和一个呆萌僧人)的互动,传递了深刻的处世智慧。

故事画面: 乌臼和尚手里拿着棒子(可能用来打坐或教学),棒子上明明有节疤("眼"指木头的结节),但有个呆和尚却完全看不见,傻乎乎地挨打。作者调侃说:就算打他千百次,这人估计还是不会长记性。

背后的哲理: 1. 钝感力的两面性 "眼无筋"表面说僧人眼神不好,实际暗指他缺乏悟性。但换个角度看,这种"不记打"的迟钝,反而是一种不纠结的豁达——被批评了也不往心里去。

2. 较真不如放下 后两句像在劝我们:遇到这种"榆木脑袋",与其较劲生气(挂齿唇),不如一笑置之。生活中很多矛盾,往往是因为我们太把别人的错误当回事。

现代启示: - 对别人的无心之过,可以学呆僧"不挂齿唇" - 对自己偶尔犯傻,不妨保持钝感,别过度自责 - 有些事看破不说破(如乌臼的棒眼),才是智慧

全诗用幽默的场景,把严肃的禅理变得生动有趣,就像在说:人生很多烦恼,其实是因为我们太"聪明"了。

释了一

释了一(一○九二~一一五五),号照堂,俗姓徐,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年十四于大云寺出家。年十六,从广寿梵光法师习天台教。后师从妙湛思慧禅师。游方遍谒耆宿。后住石泉寺,改圣泉寺,又被知福州叶梦得迎至黄檗道场。继归卧雪峰故庐。又出住云门,迁法石,返西湖雪峰庵。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诏住径山能仁禅院,次年卒,年六十四。为青原下十四世,雪峰妙湛思慧禅师法嗣。事见《鸿庆居士集》卷三二《径山照堂一公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六、《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有传。今录诗二十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