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南郭寻毕文简墓不得
西风禾黍响飒飒,峞嶪荒城云峰杂。野径苍茫阒无人,蝉声蛩语互相答。
九原可作其谁归,我公大度殊巍巍。力赞莱公排钦若,契丹解得澶渊围。
苦恨小邑无文献,借才聊为读书劝。盛德曾无抔土留,神鸦社鼓传哀怨。
闻道画像亦被焚,香烟矗起团成云。一样子孙不识字,魏公村里趋耕耘。
山河不殊风景别,茫茫古今电光掣。斜阳荒阪姑少留,九龙港口水呜咽。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去城南寻找北宋名臣毕士安(谥号文简)的墓地,却找不到的感慨。全诗通过荒凉景象和历史追忆的对比,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和世事变迁的无奈。
前四句描绘荒凉场景:西风吹动庄稼沙沙响,破败的城墙与山峰交错,野路空旷无人,只有蝉鸣虫叫相互回应。这些描写营造出寂寥氛围,为下文铺垫。
中间八句转入历史追忆:毕士安(文简公)曾支持寇准(莱公)对抗奸臣王钦若,促成澶渊之盟解除契丹威胁。但如今他的墓地连一捧土都找不到,只有乌鸦啼叫和祭鼓声传递哀怨。当地连他的画像都被烧毁,香烟却神奇地聚成云团。这里用"子孙不识字"暗讽后人遗忘先贤,就像魏国公(寇准)的村子也沦为农田。
最后四句抒发感慨:山河依旧但物是人非,古今变迁快如闪电。作者只能在夕阳下的荒坡短暂停留,听着港口流水呜咽,仿佛在为历史哀叹。
全诗妙在三个层次:
1. 用秋风、荒城、虫鸣等意象营造苍凉氛围
2. 通过历史典故(澶渊之盟)突显先贤功绩
3. 用"无文献""不识字"等现实细节,形成古今强烈对比
这种写法让读者既能感受到现场氛围,又能理解历史背景,最终体会到作者对先贤被遗忘的痛心。就像我们今天去寻访英雄故居却发现变成菜地时,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