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飞蛾扑火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盲目追求表面的光鲜,往往会导致自我毁灭。
前两句写飞蛾从黑暗中飞向光明,看似获得了自由("出暗亦已显"),但薄弱的翅膀根本承受不住火焰的威力("傅翼乃不任")。这里暗喻有些人急于摆脱现状,却不评估自身能力。
中间两句生动描绘飞蛾的悲剧:被火光吸引不知停歇("趋炎弗知止"),转眼就飞进了致命的火丛("倏忽游燧林")。"燧林"指钻木取火的树林,这里代指危险的火源。诗人用飞蛾的冲动行为,讽刺人类对名利的盲目追逐。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提到传说中的"啖火禽"——能够吞食火焰的神鸟。这个对比很巧妙:同样是面对火,神鸟能驾驭火,飞蛾却被火吞噬。暗示真正强大的人能掌控欲望,而弱者只会被欲望反噬。
全诗就像一则现代寓言,用28个字讲透了"量力而行"的智慧。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让读者通过飞蛾的遭遇自己领悟:追求光明没错,但要先长出能承受光明的翅膀。
蒲寿宬
名或作寿晟、寿峸。宋末阿拉伯人。与弟蒲寿庚至泉州贸易。度宗咸淳间,知梅州。益、广二王航海至泉州,时寿庚为泉州守,闭城不纳。寿宬密谕寿庚纳款于元,遂于景炎元年同降元朝。有《心泉学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