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鱼孝廉索赋经函诗率成二十韵

两宋并注疏,越中出最早。
后则蜀有之,沿革例了了。
今均无见者,款式讵司晓。
惟建附释音,三山别离造。
黄唐跋《左传》,其语足参考。
流传为十行,一线独绵藐。
胜国在南雍,修多元渐少。
递变闽监毛,每次加潦草。
年来几同人,深欲白丑好。
谓此已仅存,究遗乃当抱。
寓公得陈髯,志力两夭矫。
尽收十一种,鸡蹠食庶饱。
閟时玉蕴椟,开处签飞漂。
题咏遍名流,善颂子孙保。
阿谁负大力,悉举重梨枣。
海内家一编,落叶将毋扫。
惜哉西湖局,雅志败群小。
苦争自痴绝,未障狂澜倒。
眼前散云烟,隙里驰騕袅。
抚函三叹息,冉冉吾其老。

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赞美和纪念陈仲鱼孝廉的诗歌,诗中涵盖了许多历史和文化元素,同时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担忧和对陈仲鱼孝廉收集并保存古代文献的敬佩之情。让我们来深入解析一下这首诗。

首先,诗歌开篇提到“两宋并注疏,越中出最早。后则蜀有之,沿革例了了。”这是对古代文献流传历史和地理分布的概述,表明中国东部的越地和西部的蜀地都是古代文献的重要发源地。然后,“今均无见者,款式讵司晓。”表达了诗人对现代人们难以见到这些古籍的遗憾和对古籍版式了解的不足。

接下来,“惟建附释音,三山别离造。”提到了建阳(今福建建瓯)的文献附注和音释,以及三山(今福建福州)的文献编纂工作。这是对古代文献整理和传播的赞美。然后,“黄唐跋《左传》,其语足参考。”进一步强调了这些文献的价值和重要性。

然后诗歌转向对古代文献流传状况的描绘。“流传为十行,一线独绵藐。”表达了诗人对古籍传承的珍视。“胜国在南雍,修多元渐少。”描绘了古代文献在传承中的变迁和流失。“递变闽监毛,每次加潦草。”描绘了文献在流传过程中的逐渐磨损和恶化。

接着诗歌转向对陈仲鱼孝廉的赞美。“寓公得陈髯,志力两夭矫。”表达了对陈仲鱼孝廉收集和保护古籍的敬佩之情。“尽收十一种,鸡蹠食庶饱。”进一步强调了陈仲鱼孝廉收集文献的丰富和全面。然后,“閟时玉蕴椟,开处签飞漂。”描绘了陈仲鱼孝廉珍藏文献的场景。

然后,“题咏遍名流,善颂子孙保。”表达了陈仲鱼孝廉的行为得到了名流的赞赏,并且他的善行会被子孙继承。“阿谁负大力,悉举重梨枣。”再次强调了陈仲鱼孝廉的功绩之大。然后,“海内家一编,落叶将毋扫。”描绘了陈仲鱼孝廉的文献收藏之丰富。

接着,“惜哉西湖局,雅志败群小。”表达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环境的担忧和对一些破坏者(群小)的不满。“苦争自痴绝,未障狂澜倒。”描绘了诗人对于坚持文化传承的决心和信念。然后,“眼前散云烟,隙里驰騕袅。”描绘了文化在困境中的艰难生存状态。最后,“抚函三叹息,冉冉吾其老。”表达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古代文献的珍视和对文化传承的担忧,又表达了对陈仲鱼孝廉收集和保护古籍的敬佩之情和对未来的期待。诗歌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元素,以深入人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对文化的关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