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斋消夏(此诗又载连横《台湾诗乘》。) 其一

重来正与夏相期,地僻衙荒暑不知。
为筑崇祠翻祀典(作者注:「谓新建四忠祠。」),欲增私乘采风诗(作者注:「谓前修《厅志》。」)。
方忻事简同山县,渐觉时艰遍海湄⑴。
咫尺传闻侔目击,伤心人谱断肠词(施懿琳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炎炎夏日重返旧地办公时的所见所感,通过日常公务场景折射出时代动荡的深层忧虑。

前四句像一组生活镜头:夏天如期而至,但偏僻的衙门感觉不到酷热,暗示这里公务清闲。作者正忙着两件事——修建祭祀忠臣的祠堂和编修地方志,这些工作看似平常,却暗含深意。修建忠烈祠是为了重新定义祭祀标准,编修地方志则是想保存逐渐消失的民间文化,说明作者在努力守护某些重要的精神传统。

后四句笔锋一转,带出时代阴影。原本庆幸这里像山区小县一样公务清闲,却渐渐发现危机已蔓延到沿海每个角落。"传闻就像亲眼所见"这句特别有力,说明社会动荡已成普遍现实。最后"伤心人谱断肠词"用音乐作比,那些记录时事的诗词就像令人心碎的哀乐,既表达悲痛,也在为这个时代留下见证。

全诗巧妙运用对比:衙门内外的温差暗示表面平静下的暗流,修祠编志的日常与四海动荡形成反差。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战乱,但通过"时艰遍海湄"的广阔视角和"断肠词"的情感冲击,让读者感受到那个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与文化担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