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静坐

一涉山水趣,所得常有馀。
况兹禅境寂,更值三春初。
岚光照几榻,花气盈庭除。
忽聆清馨音,顿觉尘迹疏。
先圣言渊渊,瞿昙说如如。
门庭别疑似,当别静与虚。
欲识道味腴,莫厌山中居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山中禅修时的宁静体验,传递出远离喧嚣、亲近自然的悠然心境。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自然与禅意的融合
诗人一开篇就说"一接触山水就感到富足",春天山间的雾气映在书桌上,花香飘满庭院。这些自然景物不是简单的背景,而是能让人心灵沉淀的媒介——听到一声清幽的钟磬声,顿时觉得世俗的烦扰都远去了。

2. 两种智慧的对话
诗中提到"先圣"(可能指孔子)深奥的教导和"瞿昙"(佛陀)所说的"如如"(佛教指真实不变的本性),暗示儒家和佛家都在追求某种真理。但诗人提醒:真正的修行要分清"静"(平静)和"虚"(空无)的区别,不能混淆。

3. 生活的启示
最后两句像是诗人的心得:想要体会"道"的滋味(指真理或精神满足),就不要嫌弃山居生活的简朴。这其实在说:真正的精神富足往往来自简单纯粹的环境,而非繁华的物质生活。

全诗的魅力在于用具体的山居画面(晨光、花香、钟声)来表达抽象的心灵感悟,让读者感受到:当人放下浮躁,在自然中静观时,最普通的事物也能带来深刻的满足。这种体验在今天快节奏的生活中依然能引起共鸣——我们偶尔也需要"断网"、"放空",找回内心的宁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