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第二期泛舟青溪,时倭氛方炽,以沧海横流到此身分韵得流字

穷士困占毕,迫轭愿远游。
浴沂当暮春,举棹临清流。
江南好莺花,万井人烟稠。
清溪抱城闉,涨腻成香沟。
繁华忆盛日,倏若荷当秋。
罗绮竞凡姿,风骚变村讴。
玉步迭已更,兹邦壮新猷。
雄都据龙虎,大道开骅骝。
陆梁犹负嵎,民病胡可瘳。
荒荒东海氛,压境吾同仇。
破柱来惊雷,停杯乱繁忧。
夷祸自古今,晋宋同一丘。
安内外可攘,自侮还谁尤。
书生空舌笔,逭死稽前修。
忍为津畔吟,共作新亭囚。
拔剑歌莫哀,散发寻沧州。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借上巳节(古代春游节日)泛舟青溪的经历,表达了对国家危亡的忧愤之情。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春游见闻(前12句) 诗人先描写自己像古代穷书生一样渴望出游,在暮春时节泛舟清溪。他看到江南莺飞草长、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清溪环绕城墙,水面漂浮着脂粉香气。但想到这种繁华就像秋天的荷花一样短暂,现在的歌舞升平不过是粗俗的表演,暗示国家表面繁荣实则危机四伏。

2. 时局感慨(中间12句) 诗人回忆南京("雄都"指南京)曾经的辉煌,如今却面临外敌入侵。日本侵略者("陆梁")占据险要地势,百姓苦难无法消除。东海战云密布,诗人表示要与同胞共同抗敌。突然的惊雷(象征战争爆发)打断了他的思绪,让他无法安心饮酒。

3. 历史反思(接下来8句) 诗人指出外族入侵自古就有(晋朝、宋朝都曾遭外族侵略),但如果内部团结就能抵御外侮,现在的危机其实是自己造成的。文人空有纸笔却无力救国,只能像古代避世文人那样逃避现实。

4. 慷慨明志(最后4句) 诗人不愿像亡国文人那样悲吟,也不愿像东晋士大夫那样空谈误国。他选择拔剑高歌,披散头发做个隐士,表达出既不屈服于敌人,也不愿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

全诗通过春游所见所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危亡紧密结合,既有对侵略者的愤怒,也有对国民政府的失望,最终表现出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无奈。诗中运用大量对比手法(繁华与危机、历史与现实),情感由闲适转为激愤,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