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石篇示儿子自悦
我行东山下,碎石盈交衢。
牛羊互践履,杂沓埋沮洳。
鞠躬暗物色,小大罗之裾。
归来细磨刮,乍觉光气殊。
汲水畜盆盎,融融照四隅。
畴意尘垢里,一一拟璠玙。
锐者若耸翠,髡者如含珠。
凸者兀而立,凹者俯以趋。
有如洲之畔,采采联名姝。
有如海之岛,翩翩扬仙襦。
或红于玛瑙,或白于𤥭璖。
碧若出新柳,春草谢不如。
青若抽嫩竹,雨过空天余。
五色纷炫耀,一脉延清虚。
不下米颠拜,足光刺史舆。
物苟抱真宰,宁患长沦胥。
显晦有时令,遇合终不诬。
卞和三献璞,季子十上书。
一旦蒙拂拭,光采凌通都。
寄言伏处者,慎勿伤岁徂。
牛羊互践履,杂沓埋沮洳。
鞠躬暗物色,小大罗之裾。
归来细磨刮,乍觉光气殊。
汲水畜盆盎,融融照四隅。
畴意尘垢里,一一拟璠玙。
锐者若耸翠,髡者如含珠。
凸者兀而立,凹者俯以趋。
有如洲之畔,采采联名姝。
有如海之岛,翩翩扬仙襦。
或红于玛瑙,或白于𤥭璖。
碧若出新柳,春草谢不如。
青若抽嫩竹,雨过空天余。
五色纷炫耀,一脉延清虚。
不下米颠拜,足光刺史舆。
物苟抱真宰,宁患长沦胥。
显晦有时令,遇合终不诬。
卞和三献璞,季子十上书。
一旦蒙拂拭,光采凌通都。
寄言伏处者,慎勿伤岁徂。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父亲带着儿子在山下捡石头的故事,但背后藏着深刻的人生道理。
开头说父亲和儿子在东山脚下,看到路上散落着各种不起眼的碎石,被牛羊踩踏、埋在泥泞里。他们弯腰仔细挑选,把各种大小的石头捡回来。经过清洗打磨后,这些脏石头突然变得光彩照人——就像把蒙尘的宝石擦亮了一样。
接着用大量比喻描写石头的美:有的像翠绿的山峰,有的像含着的珍珠;凸起的石头像昂首站立,凹陷的像弯腰前行;有的像小岛上的美女,有的像海上仙人的衣裳。颜色更是丰富多彩:红过玛瑙、白过玉石、碧绿如新柳、青翠胜春竹,五光十色却透着清雅气质。
后半段转入哲理:这些石头就像怀才不遇的人,只要内心有真才实学("真宰"),就不怕被埋没。就像历史名人卞和多次献玉、苏秦十次上书那样,只要遇到识货的人,终能大放异彩。最后叮嘱儿子:暂时不得志的人不要虚度光阴,要像这些石头一样保持真我,等待发光的机会。
全诗妙在把教育孩子的道理藏在捡石头这件小事里:看似普通的事物(或人)都有独特价值,需要慧眼发现;人生际遇有起落,关键要保持真才实学和积极心态。父亲没有说教,而是带儿子亲身体验这个发现美的过程,既温馨又充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