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游

高山如梯空,突兀露脊背。
下临小坡阜,波涛浩破碎。
姽婳多余妍,奇怪或分外。
青苍虽一气,俯仰各殊态。
攀萝陟层巅,跨险入幽霭。
天工信好事,乘酣作狡狯。
当其抒壮藻,往往得奇概。
上有幽人居,似保清净退。
偃月作岩屏,裁云出松盖。
颇疑苏门徒,青眼非我辈。
余亦栖迟人,清辉澹相对。
逍遥久忘归,终焉谢尘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登山游玩的经历,充满了对自然奇景的惊叹和超脱尘世的情怀。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八句)写山势的壮丽奇特 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形容高山像悬空的梯子,山脊突兀裸露,而山下的小山丘像被波涛打碎的浪花一样起伏不平。山色青苍统一,但从不同角度观察又能发现千姿百态。这里用"姽婳"(形容女子娴静美好)来形容山景的秀美,用"奇怪"强调山形的独特,形成刚柔并济的视觉效果。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写登顶过程与感悟 诗人抓着藤萝攀上顶峰,穿过险峻幽暗的山路,感叹大自然("天公")像喝醉酒般顽皮地创造了这些奇景。当人用豪迈的胸怀去感受时,就能发现其中非凡的气概。山顶住着隐士,他们用弯月般的岩石当屏风,用松枝编织云朵般的伞盖,过着清净避世的生活。诗人怀疑这些隐士是像魏晋时期苏门山的高人那样,用青眼(表示欣赏)看待同道人,而自己可能不在其列。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写诗人的心境 诗人表示自己也是个喜欢隐居的人,在清幽的山光中感到平静。他沉醉在这逍遥自在的感觉里久久不愿离去,最终决定告别尘世的喧嚣。最后一句"终焉谢尘壒"的"尘壒"指俗世的纷扰,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全诗通过三个层次:先是震撼于自然奇观,继而发现山中隐士的生活,最后引发自身超脱尘世的感悟。诗人用"梯空""波涛""偃月""松盖"等鲜活的比喻,把静态的山景写得充满动感和奇幻色彩,同时巧妙融入"苏门徒""青眼"等典故,含蓄表达了对魏晋名士风度的追慕。最打动人的是结尾处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忘却归途的陶醉感,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