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虾蟆泉
平生一壑清濯裳,爱泉谨护如堤防。
酌饮爰至虾蟆涪,水经第四源流长。
天教神禹使壬甲,幻得蟾蜍半山压。
建瓴泻出沆瀣清,底事汗流犹背浃。
惠山车马松江舟,两泉寒冽天下求。
不知此水更奇品,世间实处多名浮。
酌饮爰至虾蟆涪,水经第四源流长。
天教神禹使壬甲,幻得蟾蜍半山压。
建瓴泻出沆瀣清,底事汗流犹背浃。
惠山车马松江舟,两泉寒冽天下求。
不知此水更奇品,世间实处多名浮。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名为"虾蟆泉"的奇特泉水,通过对比和联想,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奇观的赞叹和对世间虚名的思考。
前四句写作者平时就喜欢清澈的泉水,像守护堤坝一样爱护它们。当他来到虾蟆泉时,发现这里的水源历史悠久("水经第四源流长"指古代地理书《水经注》中有记载)。
中间四句展开想象:这泉水可能是天神派大禹治水时留下的,泉眼像只蟾蜍压在半山腰。泉水从高处倾泻而下("建瓴泻出"形容水流如从高屋倾倒),清澈冰凉,让人喝完后仍会激动得冒汗。
后四句将虾蟆泉与著名的惠山泉、松江泉对比:虽然那两个泉水因交通便利("车马""舟"指交通发达)而天下闻名,但作者认为虾蟆泉才是更奇特的珍品。最后点明主旨:世间很多名声在外的东西,其实未必名副其实("名浮"指虚名)。
全诗通过描写一处不为人知的奇泉,表达了"真正的好东西往往不为人知,而名声在外的未必最好"的哲理,提醒人们不要被虚名所迷惑。诗中用生动的比喻(如蟾蜍压山、高屋建瓴)和对比手法,使这个道理说得既形象又有说服力。
袁说友
(1140—1204)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