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两个历史人物的对比,核心在讨论"忠诚"和"智慧"的选择。
前两句写张良:他为给韩国报仇,雇人用大铁锤刺杀秦始皇(虽然误中副车没成功)。诗人称赞这种明知必死仍勇往直前的行为很英雄。这里"副车虽误"指刺杀失败,但"亦雄哉"三个字充满敬意。
后两句突然转向韩信:他也是韩国贵族后代,却选择投靠刘邦,在刘邦怀疑他时还小心翼翼("蹑足"就是蹑手蹑脚的意思)。诗人用反问句暗指:同是韩王后代,韩信何必这么委屈求全?不如张良痛快。
全诗妙在对比:一边是宁死不屈的张良,一边是忍辱负重的韩信。诗人更欣赏张良的刚烈,认为这种"虽败犹荣"比苟且偷生更有气节。这种价值观在今天看来或许极端,但展现了古人"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