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凉犯 寒柝

一星星火红犹在,更阑空馆才觉。甚地勾栏,那条京瓦,喑呜腷脯。

墙根市角。风递到、一城郭索。终不然、啼蛄吊月,或是夜丝络。

此际无衣子,冷巷闲坊,睡何曾著。敲时和梦,似徐抛、零星珠雹。

陡触霜威,愁杀是、此身寒薄。砉崩腾,柝声四起山月落。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寒冷夜晚的打更场景,通过声音和画面传递出底层百姓的凄苦生活。

上片用"一星星火"开篇,像电影特写镜头般聚焦深夜打更人微弱的灯火。更夫孤独地走在空荡的街道,各种声音交织成寒夜交响曲:远处隐约的市井喧闹声,风吹过墙角的呼啸声,蟋蟀的鸣叫声。这些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共同营造出萧瑟的氛围。

下片镜头转向蜷缩在街角的贫苦百姓。"无衣子"三个字直白地写出他们的困窘,寒冷的巷弄里根本无法入睡。打更声像散落的冰雹,一下下敲打着他们单薄的身体。最令人心碎的是"此身寒薄"四个字,既指衣不蔽体的寒冷,也暗含命运悲凉的无奈。

结尾处,打更声突然变得急促响亮("砉崩腾"),随着晨光初现("山月落"),暗示漫漫长夜终于过去。但新的一天等待这些穷苦人的,可能仍是同样的艰辛。

全词最打动人的是声音的运用:用打更声串起整个夜晚,混合风声、虫鸣、市声,让读者仿佛置身那个寒冷的夜晚。词人没有直接说"百姓很苦",而是通过声音画面让读者自己感受,这种含蓄的表达反而更有力量。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