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筑台词(汉武筑通天台,役者苦之)》描述的是古代修建通天台的艰辛和人们的内心期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这首诗词的精髓和魅力:
1. 诗词背景:
这首诗词描述了汉武帝时期修建通天台的情况。在古代,修建大型建筑如宫殿、陵墓或通天台等都是重大的工程项目,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同时也伴随着很大的辛劳和困难。这里,诗人通过描绘修建通天台的场景,展现了当时人们的辛勤劳动和内心的期盼。
2. 诗词内容分析:
“前杵与后杵,筑城声不住。”这两句描述了修建通天台的场景。杵是筑城时使用的工具,前杵与后杵相互配合,不停地筑城,说明劳动的强度很大,人们一直在忙碌着。同时,筑城的声音也没有停止,展现了工程的浩大和劳作的艰辛。
“我愿筑更高,得见秦皇墓。”这两句表达了劳动者的内心期盼。尽管劳动很辛苦,但他们仍然愿意将通天台筑得更高,以便能够看见秦始皇的陵墓。这里既表现了人们对秦始皇的敬仰和好奇,也反映了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
3. 诗词的韵味和魅力: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明了的语句,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内心期盼。它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修建通天台的场景,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当时的氛围和情境。同时,诗词中的韵味和魅力也体现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伟大工程的敬仰上。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修建通天台的场景和劳动者的内心期盼,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词的魅力和韵味。
刘驾
刘驾,唐(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司南,江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与曹邺友善,俱工古风。邺先及第,不忍先归,待于长安。辛文房称其“诗多比兴含蓄,体无定规,兴尽即止,为时所宗。”(《唐才子传》卷七)其诗较有社会内容,如《反贾客乐》反映农民疾苦,《有感》抨击边将腐化,《弃妇》表现对被遗弃妇女的同情,都是晚唐较好的作品。《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诗集一卷,《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事迹见其《唐乐府十首序)) 、《唐摭言》卷四、《唐才子传》卷七。《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