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佛下
猗正体兮住灵山。顺世间兮处泥洹。
双林白兮浩漫漫。天人忧兮发长叹。
香楼成兮架宝棺。火光煜兮设利繁。
应躯谢兮声教存。崇遗范兮集法言。
化周流兮亘五天。后千祀兮来真丹。
道无为兮妙莫论。显幽利兮神明完。
资世治兮辅化源。善以劝兮恶以悛。
佩圣谟兮矢弗谖。愿永劫兮垂无垠。
双林白兮浩漫漫。天人忧兮发长叹。
香楼成兮架宝棺。火光煜兮设利繁。
应躯谢兮声教存。崇遗范兮集法言。
化周流兮亘五天。后千祀兮来真丹。
道无为兮妙莫论。显幽利兮神明完。
资世治兮辅化源。善以劝兮恶以悛。
佩圣谟兮矢弗谖。愿永劫兮垂无垠。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赞佛下》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佛陀涅槃的场景,并赞颂了佛法对世间的深远影响。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开篇(前六句)像一幅动态画卷:佛陀的真身原本住在灵山(佛教圣地),但为了度化众生而选择入世,最终在双树林间示现涅槃。这里用"白茫茫"的双林和"火光闪耀"的涅槃场景形成强烈视觉对比,连天人都为之叹息,暗示这是震撼三界的重大事件。
中间部分(接下来六句)讲述佛法的传承:虽然佛陀的肉身消失了,但他的教诲永存。佛法从印度(五天)传播到中国(真丹),跨越千年时空。这里用"香楼变宝棺"的意象巧妙体现"肉身可灭,精神不朽"的哲理。
结尾(最后六句)点明佛法对现实的意义:看似玄妙的佛法其实能辅助治国(资世治),通过劝善惩恶来净化社会。诗人最后表达虔诚心愿,希望佛法能永远利益众生。全诗把宗教神圣感与现实价值结合,用"火光煜兮"等鲜活动词让庄严的涅槃场景充满感染力,通过时空穿越的写法展现佛法超越时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