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漂泊在外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他对人生境遇的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故土的眷恋,也有对世态炎凉的无奈。
开头两句写傍晚时分,树上稀疏的蝉鸣勾起了离别的愁绪,远行的人回头眺望,想起了故乡的水边景色。这里用蝉鸣和远眺的动作,生动地表现了游子思乡的心情。
中间四句进一步展开:江水连接着故乡,勾起无尽的遗憾;夕阳带着残云,映出一片秋意。长期在外漂泊的人,越来越清楚世态炎凉,只好借酒消愁,在醉意中寄托深情。这里"江连故国"和"日带残云"的意象很美,把无形的乡愁化为具体的画面。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悟:那些一生与山水烟霞为伴的人,注定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终老。这既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暗含着自己难以摆脱漂泊命运的无奈。
全诗用秋景、江水、残云等意象,营造出萧瑟的氛围,与诗人漂泊思乡、看透世情的心境完美融合。语言虽然简练,但情感真挚,能让读者感受到深沉的乡愁和人生感慨。
赵嘏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