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津桥看山
云多不碍山,云去睹山质。东津县左腋,桥与西津匹。
奇峰高入云,变幻状非一。不识面目真,有时露腰膝。
好山如好女,防身恐不密。万古抱幽真,蛾眉谁见嫉。
中有采芝人,傍崖种丹秫。心与泉石盟,灵妙始挺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云雾缭绕的山景图,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观察,展现了山的灵动与神秘。
开头两句写云和山的关系:云多时山依然可见,云散时山的真容更清晰。这就像我们看人,外在的遮掩(云)不会完全挡住本质(山),真相总会在适当时候显露。
接着点出东津桥的位置,用"左腋"这样拟人化的说法,让地理有了生命感。桥与西津桥成对出现,暗示这里是个重要交通节点。
中间六句集中写山的神奇:山峰高耸入云,形状千变万化。平时难见全貌,偶尔才能看到"腰膝"——这个拟人太妙了,把山比作一个害羞的人,偶尔撩起衣角露出部分身体。接着直接把山比作"好女",说它像谨慎的姑娘一样用云雾"防身",保持神秘。这种自我保护反而让它避免了被嫉妒,得以永远保持纯净本质。
最后四句转入山中人物:有隐士在崖边种仙药,与山水结盟。这里的"灵妙"既指山水之灵,也暗指人心与自然交融后产生的奇妙境界。采药人的出现,给这幅山水画增添了人间烟火气。
全诗最精彩的是把山人格化的手法:时而像害羞的姑娘,时而像高洁的隐士。通过云雾的遮掩与显露,写出了中国人对山水"半遮半掩才是美"的独特审美。语言清新自然,比喻贴切生动,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山峦,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