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

儿时闻罗山,窟穴居神仙。
念念每欲往,终为俗累牵(原作迁,据《抚州府志》卷三改)。
兹晨复何夕,风日媚晴暄。
偶与二三子,径来践前言。
崎岖涉冈涧,峭茜淩云烟。
崖断或如泻,坡平俄若川。
有泉何自来,但觉声涓涓。
萦纡若蛇走,往注山腹田。
徘徊一濯足,入袖风翩翩。
俄登最高岭,中观屋数椽。
嶙峋老石像,摩挲不记年。
桃花破丛菅,一笑为嫣然。
石屏与翠壁,拥从相后先。
物色恣观览,万界满眼前。
适问同游人,兹为第几天。
不然何秀拔,不与众峰连。
长安在何许,无乃落日边。
十年苦抢攘,战血腥戈鋋。
谁知尘外客,一壑能自专。
徜徉得此乐,疑已飘飘然。
兹游恐难再,迟留不能前。
如何林间月,弄影明娟娟。
催归犹恨早,正恐陵谷迁。
到家追悔甚,誓将世务捐。
却寻向来路,迹断难攀援。
春雨正濛密,涧水鸣潺湲。
徘徊不可上,愧尔无仙缘(元陈世隆《宋诗拾遗》卷一五)。

现代解析

这首诗《罗山》描绘了一次寻仙访道的登山之旅,充满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向往与启程(开头到"径来践前言") 诗人从小听说罗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一直想去但被生活琐事耽误。这天终于约上朋友出发了,开篇就传递出一种"圆梦"的兴奋感,像我们终于去成了惦记多年的旅行地。

第二部分:登山见闻("崎岖涉冈涧"到"万界满眼前") 用生动的画面带我们体验登山过程: - 山路险峻得像在云里走("峭茜淩云烟") - 山崖陡得像泼出去的水("崖断或如泻") - 泉水像蛇一样蜿蜒流入山田("萦纡若蛇走") - 山顶有座小庙,老石像都看不出年代("嶙峋老石像") - 野桃花在草丛里突然绽放("桃花破丛菅") 这些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特别是"桃花破丛菅,一笑为嫣然"这句,把山花拟人化,突然出现的桃花就像山灵在对人微笑。

第三部分:人生感悟("适问同游人"到结尾) 站在山顶,诗人突然感慨: 1. 对比现实:远望长安(象征世俗)像在落日尽头,想到十年战乱的残酷("战血腥戈鋋"),更觉山中宁静可贵。 2. 仙缘难觅:虽然想学神仙隐居("一壑能自专"),但终究要回归现实,下山时连路都找不到了("迹断难攀援"),暗示自己终究没有修仙的缘分。 3. 矛盾心理:明明发誓要放弃世俗("誓将世务捐"),可看到林间月亮催人回家,又担心山中变化太快("正恐陵谷迁"),反映出现实与理想的拉扯。

诗的核心魅力: - 画面感强:像跟着诗人的手机镜头看vlog,从崎岖山路到山顶全景,再到细节特写(石像、桃花)。 - 情感真实:不是刻意说教,而是真实记录"想去→玩嗨→舍不得走→回家后悔"的全过程,现代人旅游后发朋友圈感叹"不想上班"的心情古今相通。 - 自然与人生的隐喻:高山象征理想,找不到的山路暗示理想难以持久,春雨涧水声就像现实生活的召唤。

这种"玩的时候超开心,回家又后悔没多玩几天"的体验,配上对战争动荡的忧虑,让诗歌既有山水之美,又有人生思考,比单纯的写景诗更有深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