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木善副使任古杭宣监(盖管僧之官也)
昔者雪山大沙门,道如日月行乾坤。
属法王臣俾外护,言虽已远如生存。
爰自西来东震旦,护法孰如我皇元?
统以内外宣政院,官僚皆选宰辅尊。
公为院副秩二品,横金厌冷腰犀温。
大江之南地万里,僧之贤愚难具论。
公以宪监暂居此,摩尼珠照浊水源。
我知公继相业大,召登庙堂扣天阍。
太平勋业可坐致,岂但安禅阐教报佛恩?
异时丹青画麟阁,知是忠武鲁公贤相之诸孙。
属法王臣俾外护,言虽已远如生存。
爰自西来东震旦,护法孰如我皇元?
统以内外宣政院,官僚皆选宰辅尊。
公为院副秩二品,横金厌冷腰犀温。
大江之南地万里,僧之贤愚难具论。
公以宪监暂居此,摩尼珠照浊水源。
我知公继相业大,召登庙堂扣天阍。
太平勋业可坐致,岂但安禅阐教报佛恩?
异时丹青画麟阁,知是忠武鲁公贤相之诸孙。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元代文人写给一位名叫木善的官员的送别诗。木善当时要去杭州担任管理佛教事务的官职,诗人通过赞美他的品德和才能,表达了对他的祝福和期待。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开头部分(前六句): 诗人用佛教典故开篇,把木善比作古代修行得道的高僧,说他像日月一样光明磊落。虽然古代的高僧已经远去,但他们的精神永存。接着赞美元朝皇帝重视佛教,设立专门机构管理佛教事务。
2. 中间部分("公为院副秩二品"到"摩尼珠照浊水源"): 具体描写木善的官职和使命。说他虽然身居高位(二品官),但不贪图享乐。此去江南要管理众多寺庙僧人,就像用明珠照亮浑浊的水源一样,要明辨是非、弘扬正法。
3. 结尾部分(最后八句): 诗人对木善的未来寄予厚望。认为他不仅能管理好佛教事务,将来还能像他的祖先(鲁公)一样成为朝廷重臣,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这首诗的特点: - 用佛教典故和比喻,把官员比作高僧,把管理工作比作弘扬佛法 - 既赞美了木善的个人品德,又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期待 - 语言庄重但不晦涩,比喻生动形象(如"摩尼珠照浊水源") - 体现了元代佛教与政治密切结合的时代特色
诗人通过这首送别诗,既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也寄托了对清明政治和佛教兴盛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