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诗

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
晨夜赴沧海。海流亦何抽。
远适万里道。归来未有由。
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长河奔流比喻人生远行,道出了游子思乡的深切愁绪。

前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开篇就是气势磅礴的黄河全景,河水曲折奔涌,日夜不息地流向东海。这里用"海流亦何抽"(海水倒吸的壮观景象)暗喻人生旅程的不可逆转。

后四句转入游子特写:漂泊万里的人站在河边,明明望见河水能流回大海,自己却找不到归乡之路。"临河累太息"的细节特别动人——他一次次对着河水叹息,五脏六腑都浸透着思念的苦涩。最妙的是把无形的乡愁具象化为"五内伤忧",让人仿佛能看到他捂胸蹙眉的样子。

全诗妙在三个层次:先是壮阔的自然景象,再是渺小的人类身影,最后落到具体的身体感受。这种由大到小、由外而内的写法,让抽象的思乡之情变得可触可感。河水与人生形成双重轨迹,一个注定能到达终点,一个却徘徊在途中,这种对比更凸显了人的孤独与无奈。

应玚

应玚 [yáng](177年—217年),字德琏,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应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应玚为将军府文学。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应玚卒于疫疾。应玚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与其弟应璩齐名。明人辑有《应德琏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