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潭学勉诸生
昭潭古名邦,山水佳有馀。
昔贤考槃地,乔木蔚扶疏。
微径入崖谷,绿云蔽斋庐。
圣哲俨在席,林光动簪裾。
似闻丝竹音,松风响笙竽。
童子数十人,弦琴咏诗书。
王化大无外,遐荒文教敷。
回潭静无波,中有双鲤鱼。
灿灿黄金鳞,炯炯骊龙珠。
三年蓄云雷,一日翔天衢。
努力富德业,怀哉君子儒。
昔贤考槃地,乔木蔚扶疏。
微径入崖谷,绿云蔽斋庐。
圣哲俨在席,林光动簪裾。
似闻丝竹音,松风响笙竽。
童子数十人,弦琴咏诗书。
王化大无外,遐荒文教敷。
回潭静无波,中有双鲤鱼。
灿灿黄金鳞,炯炯骊龙珠。
三年蓄云雷,一日翔天衢。
努力富德业,怀哉君子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古代书院的美好景象,歌颂了文化教育的深远影响。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书院风光(前八句) 诗人用"昭潭"这个古地名开篇,描写这里山水秀美、树木葱郁。穿过小路能看到藏在山崖间的书院,绿树掩映着读书的屋子。诗人想象古代圣贤仿佛就坐在学堂里,阳光透过树叶照在读书人的衣襟上,风吹松林的声音像音乐一样动听。这里用自然美景衬托出书院清幽高雅的学习氛围。
2. 教学场景(中间六句) 生动描写了书院的教学场景:几十个孩子弹琴诵诗,说明这里文教兴盛。诗人感慨朝廷的教化政策让偏远地区也能沐浴文化光芒。用"回潭静无波"比喻教育潜移默化的力量,而潭中闪光的鲤鱼象征学子们积累的才华,鱼鳞如黄金,眼睛像宝珠,暗示读书人终将发光。
3. 劝学寄语(最后四句) 用鲤鱼蓄力三年终能腾飞比喻读书需要长期积累,鼓励学子们厚积薄发。最后直接点明主旨:要努力修养品德学问,成为真正的君子学者。鲤鱼化龙的比喻既形象又充满激励性。
全诗通过优美的自然描写和生动的比喻,把劝学主题表达得既雅致又鼓舞人心。诗人将书院环境、教学场景、人生理想层层递进,最后落在"德业兼修"的期许上,展现了古代教育重视品德与学问并重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