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两幅充满历史沧桑感的画面,读来像老照片般让人感慨。
第一句"梁台歌吹余衰草"说的是:曾经热闹的梁台(可能是古代歌舞表演的场所),如今只剩下荒草在风中摇曳。就像我们路过废弃的剧院,还能想象当年这里歌舞升平的景象,但眼前只有破败的野草,这种今昔对比特别戳心。
第二句"湓浦琵琶怅晚风"更妙:在湓浦江边,晚风里似乎还飘荡着当年的琵琶声。这里用声音写画面,让人仿佛听见风中若有若无的乐声,那种物是人非的惆怅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两句话对仗工整,就像用文字拍的两张历史照片: - 一张是荒草中的废弃舞台(视觉) - 一张是风中飘散的琵琶余音(听觉)
诗人没说任何感慨,但通过这两个镜头,我们自然能感受到他对繁华易逝、时光无情的叹息。这种"不直接说破"的写法,反而让读者更有代入感,每个人都能从中联想到自己见过的那些带着故事的老地方。
孙升
高邮人,字君孚。英宗治平二年进士。哲宗元祐初为监察御史,多所建明。尝比苏轼于王安石,谓其德业器识不足,不可使辅佐经纶,时论讥其失言。历侍御史、中书舍人,累官天章阁待制知应天府。绍圣间坐劾,累贬果州团练副使,汀州安置。卒年六十二。有《孙公谈圃》。